【創(chuàng)文進行時】分餐制,其實很古老
文章來源:宣聯(lián)處 作者:蔣濤 點擊數:12501 更新時間:2018-11-15
圍桌共食、相互夾菜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,它能一下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。但一盤菜無數雙筷子夾來夾去,在推杯換盞間便給了各種細菌大量傳播的機會。就餐時不用公筷,已經成了國人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習。
衢州市文明委號召,廣大市民要發(fā)揚主人翁精神,從自己做起、從現(xiàn)在做起、從日常做起,自覺踐行《衢州有禮市民公約》,爭做文明市民,共建文明城市,共同打造“一座最有禮的城市”。
其中第九條就是“桌餐不挑菜,提倡用公筷”。因此我們強烈呼吁為了自己的健康,也為他人負責,就餐請分餐、使用公筷。
一、不分餐具埋下健康隱患
專家表示,疾病傳播需要三個條件,傳染源、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。混用碗筷可能會引發(fā)一些通過消化道傳播的疾病。
1.幽門螺桿菌感染。中國人飲食不分餐、喜歡相互夾菜等習慣,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風險。而幽門螺桿菌是眾多胃病的罪魁禍首,它主要通過口口和糞口傳播,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,其他人感染的幾率也提高,因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會有幽門螺桿菌,不分餐的話筷子就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媒介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其列為誘發(fā)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原。
2.手足口病。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多為感染者的鼻、咽分泌物或糞便。6歲以下孩子免疫功能低下,更易因共用碗筷導致病毒交叉感染,所以在幼兒園時應盡量專碗專用。
二、分餐、公筷是對健康負責
分餐是世界公認的先進、衛(wèi)生的就餐方式,尤其對于中餐來說,更有必要宣傳分餐、公筷意識,推廣分餐行動。分餐、公筷制是安全、健康、衛(wèi)生的用餐方式,是防范“病從口入”的一項有效措施,同時還可以減少食物浪費。在當下分餐尚未普遍推行的情況下,在外就餐時,可以在每盤菜剛上桌時,先用未用過的筷子撥出來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食用,之后不要再夾盤子里的菜,這樣做既避免口水交叉,又控制了食量,是對自己健康的負責,也是對他人的尊重。
鏈接:分餐制,其實很古老
在人們的印象中,分餐制一直是西方人的習慣,但,且慢,其實只要翻開史書,就能知道,中國人的老祖宗在很早的時候,就是實行分餐制的。
早在周秦漢晉時代,中國人就是實行分餐制的。《史記—孟嘗君列傳》中記載,孟嘗君請一個新來投奔的俠士吃飯,侍從不小心擋住了燭光,俠士誤認為自己吃的那份菜與孟嘗君的不一樣,欲離席而去。從中可以分析,俠士和孟嘗君吃的不是同一盤菜,甚至都沒坐在同一張桌子上。當時的筵席,采用的是分餐制。
成語“舉案齊眉”的典故說,東漢時有一個叫梁鴻的人,和孟氏女兒結婚,十分恩愛,梁鴻“每歸,妻為具食,不敢于鴻前仰視,舉案齊眉”。案就指食案,是吃飯用的“小茶幾”,可見梁鴻夫婦如此恩愛,也沒有合餐呢。
有一幅出土的漢墓壁畫,均可見到席地而坐、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,卻未見多人圍桌歡宴的“合餐”。在出土的實物中,也有一張張低矮的小食案。這也證明,分餐制在我國古已有之。
其實,若留意一下古裝電視劇,也會看到君主大宴群臣的場面都是使用食案分餐而宴,比如鴻門宴,即是典型的分餐制案例。三國故事里也是如此,無論曹操、劉備煮酒論英雄,還是東吳諸將與蔣干的群英會,莫不如是。文官武將進食時一般席地跪坐,君主坐在上方中間,他們面前都擺著小小的食案和精致的若干盞碟。要知道,影視情節(jié)都不是憑空而來的。
到了唐代,中國人的進食方式才逐漸由分餐制轉變?yōu)闀持疲瑖谰筒偷男问介_始普及。但此時,雖然圍坐一桌,但中原民間親友歡聚,一般還是延續(xù)“分餐”的辦法。北宋何遠的《春渚紀聞》里就記載過一次“鄰人小席”,各菜都是由侍仆分到每個人的盤里的。
直至明朝,眾人合吃的“會食制”才完全取代了“分餐制”。
為了您的健康,我們倡議就餐請分餐,請使用公筷!